從小在台北長大的我,對於台北車站以北的概念,都屬士林,北投一帶。沿著中山北路往北走,也只對右手邊有記憶。
中山北路的左手邊是什麼?很少去,也沒甚麼印象。
到了長大一些,知道了重慶北路可以接高速公路,還有延平北路上很多中古機車行,然後也就沒了。
對於那一塊地區,始終就是一排排低矮的房子,比較舊,比較老…. 然後……比較落後。
市中心東移之後,大家都以為東區是新台北的象徵。101,高檔百貨,寬闊整齊的大街,時尚的年輕男女…
西邊這塊,從萬華,大同,以至於部分的中山區甚至中正區,時間似乎就這麼緩步甚至停止了下來。
參加這次活動之前,我還以為 “艋舺” 跟 “大稻埕” 是同一個地方。(雖然二地相隔不遠)
要不是這次參加活動,我可能也沒甚麼機會接觸這塊地區,以及相關的有趣歷史。
活動地點就在迪化街,這條全台灣人大概都聽過,但不一定來過的巷子。
我就是第一次來……我們家是幾乎沒有 “辦年貨” 這件事的….都是普通市場解決。
所以這麼名聞遐邇的年貨大街,還真是第一次來。
這裡的房子有味道,有些是舊的型式,卻有著新穎的洗石外牆與招牌。
我有個朋友說,台灣最有錢的人其實不是檯面上那些什麼十大富豪,而是迪化街的商人。
雖不知實情為何,但看到這種大戶人家,一百多年前的派頭,絕對很有實力。
這棟房子的歷史我還沒有機會去了解,但應該也是一部精彩的小說題材。
周六早上九點,開始慢慢熱鬧了起來。騎樓下的鐵門一一拉開,傳出香菇,南北貨以及中藥材的味道。
路邊的車輛也多了起來,各式小發財穿梭在小巷裡,與來自日本,香港的觀光客相互閃避。
這個地區比起台北其他地方,似乎擠了些,亂了些。
但若你慢慢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與輝煌的過去,似乎也就能看穿這些雜亂,理出一些感動與故事。
從參加完活動到寫文的當下,有大約三四天的時間我都神遊在網路上,看著一篇又一篇關於大稻埕的歷史與故事。
這一系列應該是寫得最輕鬆,但也最完整的,請點選:微旅行- 愈了解你,愈喜歡你–大稻埕。
裡面整理出四張不同類型的漫遊大稻埕地圖,非常實用。可以下載到手機裡面,超讚。
大稻埕的故事實在太多,我們主要是來參加手作 DIY 的。
這是一系列 “埕市玩家創意體驗營” 的一部分,一共好像有五場,我們報名了其中二場。
地點在這棟網路上說是在嘉慶年間建造的老屋裡。目前是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之一。
一進門,很特殊的氛圍。是間冰果室,也是間廣播電台。
別看它正門小小的,裡面可是蠻長的呢。這種長長的房子在宜蘭的中山路上也有很多。面寬可能只有五米,但可能有40公尺長。
已經有人來報到了,早起鳥兒有蟲吃啊。
不得不抬頭注意到,新舊之間的交替。
進入到手作教室。樓下用了現代的乳白色漆,但卻配上左邊那條超級復古的樓梯,又是新與舊的組合。
第一項要做的是 “手工捧花”。桌上已經放好了材料包。
由 “南昌行” 的老闆娘親自主持。南昌行經營布料,飾品等已經40年。
她說了一些故事,像是之前布匹,茶葉,食鹽等貨物,都會在大稻埕上下船,造就了這個地區的繁榮。
但,以她從事的紡織與裁縫業來說,這一二十年來的變化實在太大。
台灣在成為電子王國之前,可是紡織王國呢,所以老闆娘也見證了整段興衰。
我覺得收穫最多的一段是,她提到目前台灣缺少實作人才。
以裁縫與打板師為例就非常缺乏,因為提到設計,年輕人只想到很炫,或是科技化的設計。
卻沒想到衣服也是需要設計的,而且,人的身材是會轉變的。
像這十年來,台灣人的體格愈來愈高壯,設計師就要去考慮到新的身材與衣服比例
其實是個很挑戰,很創新的行業呢。老師傅的一句話,直搗核心啊。
第一步…..嗯…..是穿線。不知為什麼,是不是這次給的針頭特別小,還是老花愈來愈嚴重,怎麼穿都穿不過去。
小時候媽媽都把穿線的工作交給我呢,怎麼可能穿不過去?? 唉,事實就是如此,該看不見的就會看不見。
此時,老師拿出上面那個東西:”穿線器”。天啊,是哪位天才發明的?? 我怎麼從來沒見過??
若是沒看過的,這玩藝兒真的很神奇,三秒鐘就幫你把線穿好了。請看下面影片。
穿針線是第一關,但後面的對我們來說就 “非常困難” 了。
因為要將剪好的緞帶,每隔一公分 “平針” 縫一圈。
啥?? 甚麼是 “平針”? (其實就是最簡單那種,一進一出,縫直線啦。只是當下聽不懂)
看老師示範,輕輕鬆鬆。可是當下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啊。
回家想想,好像也沒那麼難就是了。
其實,這些步驟在國中家政課好像都學過,但從來沒有實用過所以忘得一乾二淨。
不分性別與年齡,大家都很努力地學。
其實,上一代的媽媽們應該都會這些縫縫補補的技術。是我們太幸福,衣服舊了,破了,就去買新的,沒有機會去縫補。
老師帶來了很多小飾品,都不是那種金銀玉佩那種貴重的東西,而是用簡單的材料,配上巧手與創意而來的。
像那些鈕扣,就是南昌行販賣的小東西,加點創意就能變成手環與鑰匙圈。
而中間的小皮包以及右上方的化妝鏡,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品。價格雖不高,但仍是世界唯一,端看你用什麼標準去衡量。
回到捲捲頭的雙手…..有點遇到麻煩啊!!! 在家都是媽媽在做這些縫縫補補的,上次拿針線應該是二十多年前了吧。
瑞瑞很想幫忙,但因為媽媽掉漆,所以也只能在旁邊幫忙穿穿線什麼的。
至於這二隻,沒有搗蛋就已經很偷笑。別來碰到別人的針線喔,乖乖在旁邊做鬼臉。
時間實在不夠 (或是學員領悟力不高??)。留下了未完的步驟,讓我們回家去練習。
老師則拿著漂亮的捧花,鼓勵大家回家一定要記得完成!!
第二場是由 “印花樂” 帶來的 “夏日小手帕絹印”課程。
印花樂是由三位年輕人創立的布料工作室,她們的網站非常可愛,一定要點選參觀一下喔。
老師也相當年輕可愛,活力十足。
這次的材料比較簡單了,就是白紗布一塊。
老師帶來了五種絹印版,上面有不同圖案,你可以到不同的桌子上去印下喜歡的圖案。
絹印是國中時做過的,還記得連那塊版子都得自己做。好家在那堂工藝課沒被拿去上英文或數學,否則又會跟不上了。
既然已經有了版子,剩下的步驟就很簡單。把顏料均勻地塗在一邊,然後用刮刀用力下壓往另一邊刮過去。
噹啷!!!! 漂亮的圖案就跑出來了。
絹印的成就感就來自於移開模板的那一霎那,圖案的細緻度超過原本的預期。
(哇!! 原來我也能做這麼漂亮的東西??? 嘻嘻嘻,其實很大的功勞是那塊模板做得好啦)
印好以後拿到旁邊用吹風機吹乾
比較大一點的小朋友,看一次就會了。可以自己來。
他印的是古房子
亮亮當然也要玩一下,因為上一節課都沒她的戲份。
對美勞很有自信的瑞瑞,當然也很興奮!! 特別挑了老師親自指導的藍色小鳥。
配上黃色小點,瑞瑞的完成。
仔細看這些顏料,頗有立體感。這與一般工廠出來的機器成品有很大的不一樣啊。
亮亮的也完成!! 果真沒什麼美感
我們沒法在這裡多停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看著六歲的亮亮,穿梭在二百年歷史的房屋與巷道當中,嗯…會有很多故事等著她去發掘呢。
我們一定會再回來。
這幾年 “文創產業” 大行其道,但一般人大多只想到華山,松菸,或是駁二這類文創園區。
但我認為,大稻埕目前的做法,把文化與創意更落實在生活細節中間,而不僅是高級餐廳與一時熱門的展場。
這裡與大家必較熟悉的東區比起來,雖然沒有高級百貨,沒有高檔餐廳,但多了很多人味。
在東區,只是一個高級的上班場所,而在大稻埕,卻集合了有共同理念的人一起努力。
有的是長久居住於此的老店家(南昌行),有的是因為認同這裡而搬來的年輕人(印花樂)
大家的目標就是把大稻埕建構為一個有歷史,有現在,也有未來的地方。
又讓我想到另一個十幾年前很流行的概念 “社區總體營造”,包括建立社區意識,發展社區產業等等。
但很多社區發展到現在,剩下的只是飲食文化與消費文化,”社區” 只剩一個口號。
大稻埕其實更像一個社區,大多數的居民有相同的成長背景,經歷過去的繁榮與蕭條,到現在慢慢地形成社區意識,
甚至一起舉辦類似我們參與的這種體驗課程,這不就是真正的 “社區” 嗎?
我在網路找了一下,我很喜歡另一種課程,那就是學員分組利用迪化街上賣的材料,來現煮幾道菜讓大家分享。
這種在地化的體驗,結合了經濟,生活與手作,讓遊客不僅是來走馬看花,而是走入社區,走進歷史。
就像我們,明明只參加了二場簡單的手作體驗,卻無法克制地想去更深入了解這個地方。
這其實已經是種另類的深度旅遊了,我們下次的到訪,一定會更看得懂歷史,看得懂人味。
指導機關:經濟部地方產業發展基金,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廣告
大稻埕創意生活官網:http://www.ddc.org.tw/
裡面有介紹在地好吃、好玩的景點,另外還可以下載電子檔的手冊,讓大家細細品味大稻埕深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