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1914 華山文創園區應該不會有人沒去過吧?? 幾乎已經是文青朝聖之地,也有很多親子活動在那邊舉辦。
但老實說花了門票,欣賞到的是文化創意還是現成的商品?
放幾個可愛的模型,找些工讀生來說說跳跳,讓家長猛拍照,這就是大部分文創園區的運作邏輯。
這次我們去了由巴黎龐畢度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以及聯合數位文創共同舉辦的兒童藝術工作坊。
嗯….這也是要門票的,而且還不是不便宜,是有點貴。一大一小(需要家長陪同)是1300 元台幣。
這價格二個人去看旁邊的可愛巧虎島跟蜷川實花都還有找,值得嗎??
跟旁邊的“文創展”不一樣嗎?一起來看看嘞。
地點在華山正門右手邊,最顯眼的位置。
一天總共有四個場次,我們參加的是第一場,早上10:00-11:45。
原以為是週四所以沒什麼人,沒想到最後有十多個小朋友一起參加。
整個工作坊有三個主題:
一,影子遊戲 (藍色區域)
二,跳舞方塊 (黃色區域)
三,猜猜我是誰 (紅色區域)
三區都非常簡單,沒有可愛華麗的佈置,沒有炫麗的燈光,更沒有熱舞的辣妹,比起一般展場冷清不少。
當下有點失望……難道這就是法國第三大美術館的作風?
出乎我意料的是,參加的小朋友大約十多人,帶領的小老師的陣仗也不小,大概也有快十位。
應該都是協辦單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準老師群,相當年輕。
第一關,影子遊戲。
其實就是利用投影機,讓小孩觀察物體的形狀,透明度,方位大小等等的變化。
這裡用透明色片解釋了顏色相疊會產生另一種顏色的道理。
二個肉眼看起來都是透明的物體,為什麼其中一個變成不透明的了?
因為一個比較厚,一個比較薄。
類似的投影機總共有八九台,我原以為小孩會覺得很無聊,沒想到一開放體驗之後,立刻玩開。
原來,大人眼中以為理所當然的,對他們來說都很新鮮。
尤其是投影機,上課早已不再用的古董 (power point 多方便),對小孩來說卻是個新奇的玩具。
供每台投影機投射的材料都不一樣。
這一桌相當有創意,杯子跟吸管在某個角度下,就會呈現出站立的姿勢。
好多小孩跑到螢幕前,裝作要喝飲料的樣子。(台灣嘛,總還是要給家長拍拍照才像回事)
嗎
後半區的投影,著重於光影與實體的結合,以及創作者的說故事天份。
上面那張照片,粉色桌布上有個藍色的盤子,是原本就掛在牆上的實體。
它可以是雞的飼料盤,也能當成裝紅燒魚的盤子。端看你投影在上面的是什麼。
後面是三個白色的棉布稻草人。你可以利用投影,把他們變成貓頭鷹,或是任何你在投影片上有興趣的物品。
所以影子的後半區比較像在結合實體與虛體,以便創造出不同的視覺詮釋。
整個工作坊是一小時四十五分,我本來以為這快二個鐘頭會不會無聊到爆。
但在第一關我就知道我錯了,光是影子遊戲就根本不夠時間,因為小朋友還玩不過癮。
都是要等到小老師喊倒數三二一才肯回來集合。
接下來,第二關:“跳舞方塊”。
參加之前我做了功課,知道這裡要小孩在地面上集體創作出類似法國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
蒙德里安以直線與顏色方塊為主,超現實地表現出實際的物理空間或想像。
小孩當然不知道誰是蒙德里安,只知道要沿著方塊擺黑線條,然後放想要的顏色進入框框裡面。
做得相當起勁呢。(如果在家掃地拖地,也能這麼勤奮不就完美??)
不一會兒,十多位小朋友畫好的 “類” 蒙德里安就完成了。
老實說,短時間能完成這麼大幅 “還有點樣子” 的作品著實讓我嚇了一跳。
對蒙德里安來說,白色或許是空虛,或許是純潔,或許就是為了留白。
但小孩乖乖站在上面,是因為小老師要她們站在 “滑雪場”上面。
上面的黑線,變成了火車的鐵軌,小朋友嘟嘟地前進。(這裡沒拍到照片,sorry)
按照小老師的指示,右腳踩藍色格,左腳踩黑線,雙手放在白色格。(好聽話的妃小亮)
最後,再把頭放在空白處上!!!(OK,完成蜘蛛人動作)
第三關:“猜猜我是誰”。
藉用冰島藝術家 “艾若” (Erro)的機械拼貼概念,讓小朋友創作出自己的臉。
一開始,小朋友面前都放了艾若的作品。
之後可以自選二張,要由上面擷取想要的圖案。
剛剛提到,小老師非常多,所以每一組都會有大姊姊在旁說明。
開始吧。先在一張白紙上畫出臉型。可以是任何形狀,沒有限制。
(我發現若是沒有創造力的大人,拿到這張紙可能會不知所措,腦中一片空白)
剪剪貼貼對小孩來說根本不是難事,因為幼稚園就開始做了。
但,可能從來沒有問 “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可能還搞不懂艾若的想法,
但我自己的詮釋是,在這個機械為主的年代,人自己的某個部位早以被機械所取代。
比如說,你的眼睛是真的用來看世界的嗎? 還是只是盯著手機螢幕所呈現的世界?
所以,與其畫上真實的眼睛,不如畫二支手機更貼切實際。
你說他是 “超真實”,但從另一個角度他反映的是 “你所不願承認的事實”。
因為九十分鐘內要完成三個工作坊,創作時間有點不夠。
不過,文靜的瑞瑞仍端正地坐著,亮亮已經開始歪七扭八。
其實,她們的作品某個程度上的確反映了個性。
比較規矩的姊姊(左),頭髮,眼睛,都規矩地做了出來。當她做到嘴巴的時候想了幾秒,
本來已經有定見了,但突然換了一個大大類似湯匙的圖案,好像遮住了嘴巴。
我看的當下有點嚇了一跳,這表示她有話想說卻又無法說出口嗎?
調皮的妹妹(右),完全做出了她自己。
圓圓的臉,不按牌理出牌的五官,甚至那個永遠都會讓你恨得牙癢癢的賊笑都出現了。
這是另一位小朋友的作品,眼睛上面還有睫毛喔。
你可以想像她是怎樣的小女生嗎?
她非常優雅,笑起來非常甜,穿著就像個小公主。
你不覺得這麼左右對稱,規規矩矩,就是那種乾乾淨淨的模範生會做出來的嗎?
一個多小時下來,感覺很複雜。
當初覺得很貴,但似乎又學到了別的地方沒有的東西。但我總想不起來那是什麼……
然而一出展場,我馬上了解了。
在別的展,你都是 “被動地” 去看別人“已經完成的東西”。
無論是知名的攝影家,受歡迎的動漫或是文青商店…..模式都差不多。
你看展的時候,身體有移動,但腦袋沒在動。你或許當下有點感覺,但回家就忘了八成。
但在這個工作坊,小孩子是 “主動” 去做出一些東西的。調整你要的光影,拼出你的蒙德里安,或是拼貼你自己。
當然,結束了工作坊,也別天真地以為小孩會變成畢卡索或高更。
但也許,某個調整影子的經驗讓她學到空間與光線的變化;他或許會問為什麼蒙德里安只用 “紅藍黃” 三種顏色?
也或許,之後她的剪貼或公主畫,會變得更有條理。
就像學音樂,不應該從拉小提琴或彈鋼琴開始。
如果小孩子的周圍都是莫札特與巴哈,就算他不會立下成為音樂家的志向,基礎的樂風也能聽得出來。
美感與藝術的訓練,也不是專業美術課裡能傳授的技能。
我們常常批評台灣沒有美學與藝術教育,看看鐵皮屋的建築文化就知道,我們的美學很差勁。
是不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學習 “表現” “觸摸” “發聲” “手勢” “立體與平面” “顏色的跳躍或空間的平衡”?
我並不覺得龐畢度中心兒童藝術工作坊辦得非常成功,工作坊時間的充裕性,師資的領導力等等都有進步的空間。
但它與華山,松菸,駁二等其他展覽很不一樣卻是實實在在的。